365网络科技

格物寻理丨光与生命的舞动:生物发光的奥秘

格物寻理丨光与生命的舞动:生物发光的奥秘

六月末,夏意正浓。当夜幕降临,微风轻拂大地,溪涧丛林间,于黑暗中闪现着点点亮光,仿佛星星掉落人间。这些微小的光芒,如同一场无声的焰火,于空中舞动,照亮了夜的寂静。我们称这些小小的“灯笼”为萤火虫,它们的光亮不仅让夏夜更加神秘与浪漫,也激起了人们对自然界中奇妙现象的无限好奇。

我们看到的萤火虫发光,本质是一种生物发光现象。实际上除了萤火虫,在阴暗的深海,或是隐秘的地下洞穴中,许多生物都掌握了这种发光的本领。它们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,能够在无尽的黑暗中自我发光,以此来寻找配偶、捕捉猎物,甚至避开捕食者。这让我们不禁猜想究竟是什么力量让这些小生物发出璀璨的光亮?在这里,让我们从萤火虫的光芒开始,探索生物发光的奥秘,揭示那些隐藏在黑暗中自然之光背后的科学原理。

萤火虫发光

萤火虫在生物学上是指鞘翅目萤科(学名:Lampyridae)一类自身会发光的昆虫,它们的光来自于腹部一种特殊器官——发光器,主要由发光细胞层和反光细胞层构成。在发光细胞中,经历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后可以产生光亮,具体来说主要涉及到以下两个过程1, 2:

(1) 荧光素酶催化荧光素氧化:

发光细胞中含有一种叫荧光素(Luciferin)的物质,当荧光素酶(Luciferase)催化荧光素与氧气反应时,会生成一种激发态的中间体。

(2) 光的释放:

激发态的中间体会迅速回到能量更低的基态,并释放出一个光子(光的基本单位),从而产生可见光。

荧光素酶参与的生物发光原理示意图

这个过程中没有产生明显的热量,能量效率极高,几乎所有的化学能都转化为光能,因此我们看到的这种光也被称为“冷光”。在脑神经系统的支配下,萤火虫通过调节呼吸节律来控制氧气供应,从而形成时明时暗的“闪光”。通常,萤火虫可以利用发光进行求偶和种内交流,一些萤火虫物种还通过发光来迷惑或驱赶捕食者。

除萤火虫外,另一种常见的发光生物为夜光藻,它们属于甲藻门单细胞生物(dinoflagellate),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——“蓝眼泪”。“蓝眼泪”实际是夜光藻等海洋微生物在受到外部刺激时发出蓝色光的现象。夜光藻通常出现在春季和夏季夜晚的海岸线附近,这段时间海水温度较高,营养盐充足,适合夜光藻大量繁殖。

夜光藻发光产生的“蓝色眼泪”现象

与萤火虫发光类似,夜光藻发出的蓝光也是属于一种生物发光现象,但是它们的触发机制和具体过程存在差异。具体来说,夜光藻体内同样含有荧光素和荧光素酶,但需要受到外部机械刺激(如水流、波浪等机械振动)时,荧光素酶才会催化荧光素与氧气发生反应,产生蓝色或蓝绿色的光,而萤火虫发光只需生物体自身控制反应物质的结合和酶的活性即可。

夜光藻(Noctiluca scientillans)

夜光藻这种刺激引发的发光现象也被称为机械发光。当夜光藻的细胞受到机械刺激时,细胞膜会感应到这种外部压力,导致藻体细胞膜上的钙离子(Ca2+)通道打开,钙离子会迅速从细胞外部流入细胞内部。钙离子的流入是启动发光反应的关键步骤,这些离子会与细胞内部的特定蛋白质相互作用,激活荧光素酶,使荧光素与氧气反应,从而产生光3。目前,这种发光甲藻已经被应用到诸多方面, 比如环境污染物的毒性检测、海洋浮游植物的生物量监测和有害藻华的预警,同时,其本身也具有一定观赏价值。

维多利亚水母(Aequorea victoria)

在海洋的更深处,另外一种发光生物也被人熟识,这就是水母。但是,水母的发光原理并不单一,主要通过生物发光和(或)荧光两种方式来实现,不同种类的水母可能利用不同机制来发光。

水母的生物发光原理与上述类似,都是基于荧光素酶催化荧光素与氧气反应实现,其发光部位通常位于触手或体壁上,可以通过调节发光部位的透明度或颜色来改变光的显示效果。

而另一种方式——荧光(fluorescence)发光,则是借助荧光蛋白实现,比如著名的绿色荧光蛋白(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, GFP)4。GFP最早是从一种水母(Aequorea victoria)中分离出来,它能够在特定波长的光(如经生物发光产生的蓝光)照射下发出绿色光。GFP的发光原理是利用蛋白内部发光团的荧光性质:即分子内部特定荧光发色团吸收高能量的光,荧光分子由基态电子跃迁到高能激发态,再回到基态时释放光子。

荧光生成示意图

由于激发态的电子处于一种不稳定状态,它们会通过非辐射跃迁(包括振动能量的释放或通过与周围分子的碰撞)损失一部分能量,剩余的能量不足以使电子继续保持在高能态,电子会回到基态。在这个过程中,荧光团会以光子的形式释放能量,这个光子就是我们所看到的荧光。由于激发态电子在能量转换过程中损失了一部分能量,发射光子的能量通常低于吸收光子的能量,因此发射光的波长(例如绿色光)会比吸收光的波长(如蓝光)更长。

荧光蛋白用于生物样本观测5

水母利用发光可以起到吸引猎物、防御和逃避以及交配、交流目的。同时水母发光现象在科学研究中也具有广泛应用。例如,利用荧光蛋白可以产生荧光的特性,科学家们改造开发了多种不同颜色的衍生荧光蛋白,这些荧光蛋白被广泛用于标记细胞、追踪分子过程和研究基因表达5-7。具体而言,在细胞成像研究中,科学家经常利用荧光蛋白标签标记特定的细胞或细胞器,帮助研究人员观察和追踪细胞内部的动态过程;结合基因工程技术,将表达荧光蛋白的基因插入到生物体的特定基因序列中,可以用于报告特定基因表达的情况,帮助科学家们研究基因功能和调控机制;荧光蛋白结构也可以通过改造拆分,用于研究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和分子距离变化。

此外,科学家们希望可以利用生物发光原理,结合基因工程技术,实现将类似荧光的生物发光原理引入到烟草植物当中,从而实现植物自体发光8,这不仅具有观赏价值,还在环境监测和节能减排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潜力。

基于基因工程改造的发光植物8

这就是关于生物发光的故事。在这个充满光与奇迹的自然世界中,从夜晚溪涧旁闪烁的萤火虫,到海岸线边如星河洒落的“蓝色眼泪”,再到深海中神秘发光的水母,这些生物用自己的光芒点亮了我们对生命的无限好奇。

设想当我们下次再遇见这闪烁的光亮,在那一幕幕的光影交错下,我们心中会不会涌动着一些关于生命、自然、科学交织的些许感动呢。

参考文献:

1. Baldwin, T. O., Firefly luciferase: the structure is known, but the mystery remains. Structure 1996, 4 (3), 223-228.

2. McElroy, W. D., The energy source for bioluminescence in an isolated system.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947, 33 (11), 342-345.

3. Valiadi, M.; Iglesias-Rodriguez, D., Understanding Bioluminescence in Dinoflagellates—How Far Have We Come? Microorganisms 2013, 1 (1), 3-25.

4. Shimomura, O., The discovery of aequorin an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. Journal of microscopy 2005, 217 (1), 3-15.

5. Weissman, T. A.; Pan, Y. A., Brainbow: new resources and emerging biological applications for multicolor genetic labeling and analysis. Genetics 2015, 199 (2), 293-306.

6. Yuste, R.,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today. Nature methods 2005, 2 (12), 902-904.

7. Greenwald, E. C.; Mehta, S.; Zhang, J., Genetically Encoded Fluorescent Biosensors Illuminate the Spatiotemporal Regulation of Signaling Networks. Chemical Reviews 2018, 118 (24), 11707-11794.

8. Mitiouchkina, T.; Mishin, A. S.; Somermeyer, L. G.; Markina, N. M.; Chepurnyh, T. V.; Guglya, E. B.; Karataeva, T. A.; Palkina, K. A.; Shakhova, E. S.; Fakhranurova, L. I., Plants with genetically encoded autoluminescence. Nature Biotechnology 2020, 38 (8), 944-946.

相关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