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界华人资讯网
Skip to content
Menu
新闻
资讯
军事
历史
科技
别惹这只蜜蜂!它装的是150mm炮!——二战德军“野蜂”自行火炮
by QIQIPosted on17 2 月, 2020
弹炮作为战场上最重要的间瞄火力支援兵器,从其诞生直至今日都是各国军队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。但在二战时期,传统的牵引式火炮就已暴露出较大的弊端,这便是本文主角“野蜂”自行火炮诞生的背景。
二战德军的Le.FH18型105mm榴弹炮,需要6匹马进行牵引
↑二战时期,即便是德军也远远不能做到给所有火炮部队配备汽车,有许多火炮部队依旧依赖骡马进行牵引,弹药、配件等辎重也需要以骡马驮运。但此时一些火炮重量已经几乎达到了骡马牵引的极限,如图中的这门战斗全重1525kg的Le.FH18型105mm榴弹炮,就已经需要多达6匹马进行牵引。
而且骡马牵引不仅需要携带额外的粮草(用以喂养马匹),在长途公路行军时也只能保持10-15km/h的速度。这在作战形式已经迈向以机动作战为主的二战欧洲战场,未免显得太过迟缓。
一辆由半履带车牵引的s.FH18型榴弹炮陷入泥泞,摄于1944年4月的东线
↑同一时期,二战德军口径更大的s.FH18型150mm榴弹炮(这也是“野蜂”的主炮)行军时的全重更是达到了6.34吨,这么重的火炮就很难用骡马牵引了,往往要占用宝贵的卡车乃至是半履带车。
而且无论是由骡马还是车辆牵引,传统的牵引式火炮都只能沿公路行军和机动,并不能伴随野战装甲部队推进。
二战德军的150mm榴弹炮阵地,可见火炮间距很密,一旦遭受打击非常容易产生毁灭性的连锁反应
↑除此之外,由于二战时的瞄准、定位手段有限,同一个连甚至营的火炮往往需要以不到10m的密集间距一字排开,以便采用统一的设计诸元进行齐射,以求用多门火炮的火力覆盖解决单门火炮火力和精度不足的问题。
为了装填工作的便利,弹药往往会被就近堆放在火炮后方,且无论是人员、火炮亦或是弹药大多都处于完全没有防护的状态。如果这样一个堆满了炸药的火炮阵地遭受了敌人的打击,很容易引发毁灭性的连锁反应,炮毁人亡。
一门完成展开的s.FH18型榴弹炮,其炮班人员多达10人。
↑更为不利的是,处于运输状态的牵引式火炮要进入射击状态,需从先车上卸下、展开炮架。以二战德军的s.FH18型150mm重榴弹炮为例,纵使有一个多达10人的炮班,但完全靠人力展开这么一门重达6吨的火炮也并不容易,整个射击准备时间往往长达10-15分钟。
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,时间就是生命。脆弱的炮兵阵地,其展开和撤离所用的时间每缩短一秒钟,其被敌方发现和打击的风险就小一分。
写在前面:自行榴弹炮与自行突击炮、坦克歼击车的区别
与“野蜂”采用相同底盘的“犀牛”坦克歼击车,但它遂行的任务与“野蜂”完全不同
↑有的读者朋友可能会提出一个这样的问题:“野蜂”是不是就是和88mm“犀牛”坦克歼击车、150mm“野牛”突击炮很类似的一种车辆呢?并不尽然,从结构上三者是相似的,都是牵引式火炮的自行化改造,因此在外观上可能会存在一些相似之处。
在一号坦克底盘上装150mm重步兵炮的“野牛”自行突击炮,更适合支援步兵攻击较近距离的目标。
↑但从用途上说,三者却有着本质上的差异:以“犀牛”为代表的坦克歼击车遂行的是伏击、机动防御等任务,主要是针对敌军装甲目标设计的;如“野牛”那样的自行突击炮虽然也装备了大口径火炮,但其火炮身管短,无论是射程亦或是弹道性能都难以和长身管的榴弹炮相比较。除此之外,一些如四号“灰熊”的突击炮还装备有良好的装甲防护。因此突击炮更适合用于支援步兵,攻击敌方的建筑、工事等固定目标。无论是坦克歼击车亦或是自行突击炮,都属于直瞄火力支援武器。
而自行榴弹炮本质上依旧是榴弹炮,是一种间瞄火力支援武器。与坦克歼击车、突击炮采用直射摧毁目标的方式不同,自行榴弹炮依旧要好像普通榴弹炮那样,通过跨射火力覆盖的方式,打击距离比坦克歼击车、自行突击炮的射程远得多的目标。无论是作战定位,亦或是其瞄准、测距的方式,都与前两者有很大的不同。
一.“野蜂”的设计理念——化炮为车
1942年中期,基于在此前装甲作战的经验,德国决定研制一种基于现有坦克底盘或是零件的重型自行榴弹炮,以伴随装甲部队前进并提供机动间接支援火力,其生产工作由埃克特工厂(Alkett)和埃森工厂(Deutsche Eisenwerke)负责。
“野蜂”的原型车,装有硕大的炮口制退器,但在量产型上被取消
↑1942年末,第一辆“野蜂”原型车被制造出来。乍一看,这就是个十足的缝合怪——在一辆基于四号坦克底盘改造的车辆上,直接搭载了一门拆除了炮架的普通s.FH18型150mm榴弹炮。
但就是这么一个看似简单的拼凑品,却近乎完美地解决了上文所分析的传统牵引火炮的三个主要缺点:
将榴弹炮安装在履带底盘上,便不再需要骡马或是车辆牵引,甚至还能获得能够媲美坦克的野外机动能力,进而能够伴随装甲部队作战;
将火炮直接装在车上的设计,可以省去大量射击准备时间。原本火炮的展开需要卸车、展开炮架,现在基本上只需要停车、放下行军炮架就可以开火。
即便只有厚度很薄的敞篷战斗室,也可以大大减小敌方炮弹破片对炮组成员的杀伤效果,从而使得炮兵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获得了质的提升。
将榴弹炮的火力与装甲车辆的防护和机动相结合,从而使得火炮的作战效能获得了实质性的提升,这就是“野蜂”设计理念的成功所在。
在东线的“野蜂”,摄于1943年6月
↑1943年2月,第一批共5辆量产型“野蜂”走下生产线。1943年3月,第一批“野蜂”进入德军服役,并立刻作为装甲师的师级直属间瞄支援火力被送上东线前线。
由于该车表现出色,在1944年2月27日的一次会议上,希特勒亲自将这款自行榴弹炮命名为“野蜂”(Hummel,国内也有资料译为“黄蜂”)。“野蜂”的官方名称也因此改为“Panzerfeldhaubitze 18M auf Geschützwagen III/IV (Sf) Hummel, Sd.Kfz. 165”,意为“基于三/四号坦克底盘的装甲野战榴弹炮18型“黄蜂”,特殊用途车辆第165型”。
二.“野蜂”的设计及其性能
这一部分,穿甲哥将从机动、防护、火力三方面介绍“野蜂”自行火炮。
1.“野蜂”的机动
“野蜂”自行榴弹炮与穿甲哥在上一篇文章中介绍的“犀牛”坦克歼击车采用完全相同的底盘。因此在这篇文章中,这一部分穿甲哥将不会进行详细介绍,有兴趣的读者朋友请移步至上一篇文章。
“野蜂”的车体基本上就是三号、四号坦克底盘的混血儿,比四号坦克略长、与三号坦克宽度相等。其传动系统大部分取自三号坦克履带、行走部分和悬挂系统则来自四号坦克。
“野蜂”原型车,留意其车身侧面的发动机排气口